您好,欢迎来到库媒体网!

早餐喝粥,原来藏着“中医思维”呀!

2020-04-23 17:04:38 来源: 中医育儿经 作者:中医育儿经 浏览次数:663

走进中国厨房,就走近了中医。

中国美食的背后,蕴含着中医的养生之道。


每每说到此处,总忍不住赞叹古人的仁慈之心,即便不懂中医,也能在美食里滋养身心。


在中国很多地方,一直保留着早餐喝粥的习惯,这是为什么呢?


我们来听听宋代的社会精英——张耒如何说,他专门写了一篇《粥记》,说到:“每日清晨食粥一大碗,空腹胃虚,谷气便作,所补不细,又极柔腻,与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妙诀。盖粥能畅胃气,生津液也。”


划重点一


这里说到“谷气”,不是谷物。

为什么我们主食选择五谷呢?

《黄帝内经》讲:“五谷为养”,养的是生命。从中医角度来看食物,看到的不是食物的有形之体,里面含有什么营养元素,而是无形的能量,也就是上文说的谷物中的“谷气”。



谷物是什么呢?是种子!

种子是什么呢?


种子带有生生之机,种子可以破土而出,可以长成一颗苍天大树,可以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一粒水稻的种子,可以演变成一片金黄色的稻田,这就是中医里看到种子的无形能量,一粒种子蕴含着生命所有信息。


早上起来,阳气升发,身体里有一股生生之机在苏醒,此时一碗粥里带着满满的“谷气”,也就是谷物的生发之气,与身体同频共振,自然是天人合一,滋养身心。


划重点二

此处讲到:能畅胃气,生津液也!

早晨7点~9点,是胃经最旺的时段,粥非常细腻柔软,容易被胃消化,此时喝粥就很可以养胃气,迅速生津液,滋润濡养身体,充养血脉。如果津液不足,我们会感觉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、大便干燥等症状,严重不足时就会生病。


当我们喝完粥后,待到9点至11点,脾经当令将精微物质运化输布到全身了,真是极妙!



喝粥还有什么好处呢?



《十诵律》中说:“粥有五事利身,一者除饥,二者除口渴,三者下气(通脏腑排废气),四者却脐下冷(除却小腹寒冷),五者消宿食(消化隔夜食物)。”

 

对于脾胃不好的小朋友来说,早上起来可以喝一些“米油”来养脾胃。李时珍说:“婴儿食米油(备注:加辅食后),百日则肥”;王孟英在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道,“米油可代参饮”;赵学敏撰写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,米油“黑瘦者食之,百日即肥白,以其滋阴之功,胜于熟地,每日能撇出一碗,淡服最佳。”


米油是什么?


米油和米汤不同,是粥熬好后,上面浮着一层细腻、黏稠、形如膏油的物质,中医里叫做“米油”,俗称粥油、粥皮。干了后会变成一层薄如蝉翼的“粥衣”。



这是早上喝粥背后的中医思维,这里特别强调:不要误以为中医要求人人都需要喝粥,中医更强调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”,尊重每个生命的不同,尊重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,所有的医学理论都只是参考,用于启迪我们的思考,且不可一刀切看待问题,


简单来说,喝粥虽然好,但是中医并非要求所有人要喝粥,而是根据当地环境气候、个人体质等饮食,综合来考虑,选择适合自己的早餐美食。


带着觉知去吃饭

中医提醒我们带着“觉知”去吃饭,带着“觉知”去尊重自己的身体感受,而不是“抄作业”的心态去照搬某种饮食结构,如果早餐喝粥让你难受,就不要坚持;如果早餐吃馒头喝豆浆,感觉一天元气满满,为何要放弃呢?如果早上喝牛奶和鸡蛋,孩子容易积食,为什么还要坚持呢?


我们不能被某个理论、某个观念困住,这其中包含中医。辨证思考,是中医的灵魂,对待一碗粥,亦是如此!



温馨提醒

有些父母觉得五谷很好,于是早上给孩子吃混杂很多品种的五谷粥,太过复杂,并不好消化,年龄越小的孩子,粥越要简单,才好消化吸收。


[责任编辑:中医育儿经]
[若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]

茶文化

茶教会了我“三心”:

有一次在一个茶馆里喝茶,看到收银台不时来几位...

世间多烦忧,不如吃茶

明朝,中国茶叶漂洋过海,饮茶之风席卷欧洲大陆...

茶道与茶艺,一茶一世

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,也被认为是修身...

茶叶是一种治病的树叶

茶界唯一院士陈宗懋说:饮茶一分钟,解渴;饮茶...

你的气质,见茶如是

喝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更融入了你的气质。不用...